德国已经开始烧煤过冬,我们将要见证燃油车提(2)
欧洲人是否与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思考,他们还是否继续喜欢燃油车?
这个动作在当今看来,堪称是提前量打足。眼前,尽管电费也在上涨,但政府撒出了补贴在进行控制,所以只是小涨。而大环境是,关于能源的多个层面,现在处于全方位脱控待管状态。德国政府主要调控的是天然气、电力这2项不可或缺能源,而燃油方面,则没有精力/办法做大力度的调控。德国在今年几个月里,已经几次破了2欧元/升。
整个欧洲市场的电动车发展趋势,和中国电动车早期发展有点像,一开始也有对续航的焦虑、对自燃的恐惧、对技术不成熟的反感,但各国纷纷给出了补贴,尤其是2020年疫情开始时,结合免税、补贴等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购买新能源车,最终很快的促成了消费者接受。
进入10月,德国已经入冬,没有往年俄罗斯那边管道里传来的足量能源,虽然还没有飘起雪,但限制天然气使用量,已经让很多德国人的家里有了明显的寒气。
欧洲很早之前其实就开始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,不过彼时更多是PHEV作为过渡,随着纯电动汽车越来越成熟,PHEV也逐渐进入边缘化,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,开始共同吞食PHEV的份额。
梁孟(化名),是我几年前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时认识的一个华裔德国工程师,微信里聊了聊,他身边的情况虽然过得没往年那么舒服,但也绝不至于像App推送的消息里那么夸张。
2022年上半年,欧盟+英国+北欧的汽车总销量比2021年狂跌近100万辆,只有559.76万辆,相比之下,中国的数据是1205.7万辆。而比起疫情突发的2020年,2022年的数据减少了接近300万辆,对比来看,简单用俄乌战争所导致的芯片供应链断档,都没法解释。复合的大原因其实是,全球的经济进入低点,欧洲在不断分摊美国的通胀压力,因而社会的消费欲望低、生活经济压力大。
天然气够老百姓用吗?看怎么用,如果像往年那么用,不够。现在很多场景和温度之下,都有使用限制。
俄乌战争开打,北溪的天然气管道被限量/被炸,中国互联网上有个经典的调侃“德国人今年冬天得烧煤了”,德国、欧洲这个冬天怎么熬过去,一直是个热度不低的话题。央视的记者也在德国进行了一波采访,德国的固体燃料购买确实在猛涨,也有德国人表示,这是自己多年来第一次买煤过冬。
英国一直以来是除德国之外,对新能源汽车最友善的欧洲国家,目前的英国汽车销量依然不咋地,从非疫情时期来看,如今眼前9月的22.52万辆,是1998年至今的最差表现。另外,从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表现来看,英国人正在越来越热衷于买纯电动车,而不是PHEV技术车型。2022年1月至今,英国的PHEV汽车销量累计为73961辆,比去年同期进一步下降,在眼前的9月,只剩下5.5%的市场份额,而2021年全年这一数字还有7%。
而且,不要简单的把这理解为“为了省钱而买”,而是“规避风险而买”。而除此之外,这背后还引申出另一层的话题,关于能源关键性、能源技术先进性。
不得不说,中国人根本不懂欧洲车,就像现在他们面对新能源车Vs燃油车时的那种迷茫。尽管欧洲的能源价格起飞式的上涨,但本以为“省油、稳妥、没有焦虑”的小型燃油车,却没什么活路。
大国的人还在正常买车消费,小国的人,经济受影响很大,已经开始抑制消费。
大国的新能源车越卖越火,小国连燃油车都卖不动,新能源就更卖不动。
其实,这一次的能源危机,已经实打实的改变了很多欧洲人的消费观,燃油车肯定是相对使用更稳妥的选择,但从能效、可替代性上,短板也是显而易见。欧洲各国政府在这一轮里,也认识到了“能源安全”在新全球化格局下,应该是需要再次思考和推导的。
德国车市,今年前9个月里,销量186万辆,同比下降了7.4%;
新能源汽车还是油电混动,或者传统燃油车,这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消费选择话题,也是各国政府都在头疼的产业转型话题。
中国人换掉燃油车的原因有很多,限牌限购的城市里,新能源车的购买门槛更低,在不限制的城市里,很多人也调整好了心态,因为使用成本明显更低。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能源安全战略层面的考量,逐渐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度。
生活在中国,多年的和平、经济增长、建设增加等,让当代的绝大多数人不会考虑能源是否关键,但在欧洲并非如此,国家关系与政策之间的调整,会很快的体现到日常生活中。
文章来源:《煤炭工程》 网址: http://www.meitangongcheng.cn/zonghexinwen/2022/1018/451.html